制红叶李的氮肥用量,核心是 **“按需供给、精准减量、替代平衡”**,既要避免氮肥不足导致树体衰弱,更要防止氮肥过量引发叶色退化(紫红变浅绿)、新梢徒长、抗逆性下降等问题。需从 “选肥、控时、定量、替代” 四个维度系统把控,具体方法如下:
控制氮肥的第一步是避免选择高氮单一肥料,优先用 “氮含量低、磷钾含量高” 的复合型肥料,从源头减少氮输入:
- 禁用 / 少用纯氮肥:如尿素(氮含量 46%)、碳酸氢铵(氮含量 17%)等,这类肥料会快速导致新梢徒长、叶色褪紫,仅在红叶李幼苗期(1-2 年生,需快速长冠)可少量使用(幼苗单株每次 5-10g),成年树完全禁用。
- 优先选低氮复合肥:选择氮磷钾比例为 1:1.5:1.2 或 1:2:1.5 的复合肥(如 10-15-12 型、8-16-12 型),氮含量控制在 10% 以下,既能满足基础生长,又不会导致氮过剩。
- 关键期用 “无氮肥”:每年 8-9 月(枝条木质化期)、12-1 月(休眠期),完全用 “无氮肥料”,如磷酸二氢钾(氮 0%、磷 52%、钾 34%)、过磷酸钙(氮 0%、磷 12%-18%),避免氮素干扰树体休眠和抗寒准备。
红叶李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的需求差异极大,需在 “非需氮期” 主动减氮 / 停氮,仅在 “需氮期” 少量供给:
例:成年红叶李全年仅在 3 月萌芽时施 1 次低氮复合肥(50g / 株),之后直到次年 3 月,不再额外补充任何含氮肥料,仅用磷钾肥和有机肥,即可有效控制氮含量。
氮肥用量需结合树龄、树势、种植方式(地栽 / 盆栽)精准计算,避免 “多施快长” 的误区:
- 地栽树:按树径定氮量:树径(树干 1.2m 处直径)是判断氮需求的关键,树径越大,氮需求越稳定(避免徒长):
- 幼苗期(树径<3cm):每月施 1 次低氮复合肥(10-15g / 株),氮含量控制在 1-1.5g / 次;
- 成年期(树径 3-10cm):全年仅施 1 次低氮复合肥(30-50g / 株),氮含量约 3-5g / 年;
- 老龄期(树径>10cm):每 2 年施 1 次低氮复合肥(50g / 株),氮含量控制在 2-3g / 年,防止树体衰弱即可。
- 盆栽树:按花盆大小定氮量:盆栽盆土容量小,氮素易积累,需更严格控量:
- 小号盆(直径<30cm):全年仅施 1 次低氮复合肥(10g / 盆),氮含量约 1g;
- 中号盆(直径 30-50cm):全年施 2 次低氮复合肥(每次 15g / 盆),氮含量约 3g;
- 大号盆(直径>50cm):全年施 3 次低氮复合肥(每次 20g / 盆),氮含量约 4g。
计算技巧:复合肥包装上会标注氮含量(如 10-15-12 型,氮含量 10%),若施 50g 该复合肥,实际氮输入 = 50g×10%=5g,需确保单次氮输入不超过树体耐受量(成年树单次≤5g)。
通过 “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”“磷钾肥增强氮利用效率”,既能减少氮用量,又能维持树体健康,还能强化叶色:
- 增施有机肥,减少化肥氮:
腐熟的羊粪、鸡粪、腐叶肥中含少量 “缓释氮”(氮含量约 1%-3%),且能改良土壤,避免氮素流失。每年冬季休眠期,地栽树单株埋入 500g 腐熟羊粪(氮输入约 5-15g),盆栽每盆施 100g(氮输入约 1-3g),可替代 1-2 次化肥氮的用量,且不会导致叶色退化。
- 补磷钾,提升氮的利用率:
磷钾肥能促进根系对氮的吸收,避免氮素在土壤中积累。每次施低氮复合肥后,间隔 10 天叶面喷施 1 次 0.2% 磷酸二氢钾溶液(1 升水加 2g),可让氮的利用率提升 30% 以上,相当于 “用更少的氮,达到相同的生长效果”,间接减少氮用量。
- 控旺替代 “氮抑制”:
若因氮稍多导致新梢徒长(节间>5cm、叶色变浅),无需额外施 “控氮剂”,可通过修剪控旺(剪去徒长梢 1/3)+ 叶面喷磷钾(0.3% 磷酸二氢钾),10 天 1 次,连续 2 次,即可抑制徒长,同时让叶色恢复紫红,避免过度控氮导致树体衰弱。
- 忌 “跟风施肥”:看到叶片略黄就补尿素,需先判断黄化原因(缺铁性黄化补硫酸亚铁,而非氮肥;缺氮黄化是 “全叶均匀黄”,而非 “叶脉绿、叶肉黄”),避免误补氮。
- 忌 “连施高氮水肥”:如长期用 “淘米水(含氮)”“黄豆水(含氮)” 浇盆栽,会导致盆土氮素超标,需将这类水肥稀释 10 倍以上,且每月多浇 1 次,同时减少复合肥用量。
- 忌 “雨天施氮肥”:雨天施氮会导致氮素随雨水流失(地栽)或积水烂根(盆栽),且流失的氮可能污染环境,需选择晴天施肥,施肥后 1-2 天浇 1 次 “透水” 即可。
“选低氮肥、按阶段给、算准用量、有机肥代、磷钾来配、黄化先辨”,按此方法控制氮肥,可确保红叶李叶色始终浓紫红,新梢不徒长,树体健壮抗逆,大化观赏价值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