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,欢迎光临本站 

关于万家

金叶榆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?

发布时间:2025-11-27 文章来源:本站  浏览次数:7
金叶榆的病虫害发生与气候(高温高湿、干旱)、养护管理(土壤积水、通风不良、施肥不当)密切相关,常见病虫害主要集中在叶片、枝干和根系,其中夏季高温高湿期是高发时段。以下是详细分类及特征、防治方法,兼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:

一、常见病害(以叶部、枝干病害为主,核心防 “真菌侵染”)

1. 叶斑病(常见叶部病害)

  • 病原:真菌(如尾孢菌、叶点霉)
  • 症状:叶片上出现圆形 / 不规则形褐色、灰褐色病斑,边缘清晰,后期病斑中心会褪色呈灰白色,表面可能长出黑色小点(病菌孢子);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,叶片发黄、干枯脱落,影响光合作用。
  • 高发期:6-8 月(高温高湿、雨水多),种植过密、通风差的地块更易爆发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农业防治:及时清除病叶、落叶(集中烧毁,减少传染源);合理修剪过密枝条,保持树形通风透光;避免叶面长时间积水(雨后及时排水,浇水时避免淋灌叶片)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喷施 70%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-1000 倍液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-800 倍液,或 25% 嘧菌酯悬浮剂 1500 倍液;每 10-15 天 1 次,连喷 2-3 次,交替用药避免抗药性。

2. 煤污病(伴随虫害发生的 “次生病害”)

  • 病原:真菌(煤炱菌)
  • 症状:叶片、枝条表面覆盖一层黑色 “煤烟状” 霉层,初期薄而疏松,后期增厚变硬,无法擦掉;霉层会堵塞叶片气孔,导致光合作用受阻,叶片发黄、早衰,严重时整株长势衰弱。
  • 诱因:蚜虫、介壳虫、粉虱等刺吸式害虫分泌的 “蜜露”(含糖分泌物)为真菌提供营养,因此煤污病常与这类虫害伴随发生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核心:先治虫(切断蜜露来源),再治病;参考下文 “蚜虫、介壳虫” 防治方法。
    • 农业防治:及时清理枝条上的霉层(用湿布轻轻擦拭);增加通风,降低空气湿度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虫情控制后,喷施 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 或 75%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,杀灭残留真菌。

3. 锈病

  • 病原:真菌(如榆锈菌)
  • 症状:主要危害叶片,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淡黄色小斑点,逐渐隆起形成橙黄色、铁锈色的 “孢子堆”(粉末状),后期孢子堆破裂,散出铁锈色粉末(病菌孢子);叶片正面对应位置出现黄色褪绿斑,严重时叶片卷曲、脱落。
  • 高发期:5-7 月(温暖潮湿、昼夜温差大),靠近松柏科植物的地块易交叉感染(部分锈菌需松柏科植物作为转主寄主)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农业防治:避免与松柏科植物近距离种植(间距≥50 米);及时清除病叶,集中深埋;合理施肥,避免氮肥过多(增强植株抗逆性)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喷施 25%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40% 氟硅唑乳油 8000 倍液,或 12.5%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;每 10 天 1 次,连喷 2 次。

4. 枝干腐烂病(枝干病害,危害严重)

  • 病原:真菌(如镰刀菌、葡萄座腔菌)
  • 症状:主要危害主干、主枝,初期枝干皮层出现暗褐色、水渍状病斑,皮层发软、腐烂,用手按压会流出褐色汁液;后期病斑扩大,皮层脱落,露出木质部,枝干逐渐干枯,叶片发黄脱落,严重时整枝或整株死亡。
  • 诱因:树干受机械损伤(修剪伤口、碰撞)、冻害、日灼(夏季强光直射树干),或土壤积水导致根系衰弱,病菌从伤口侵入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农业防治:避免树干损伤(修剪用锋利工具,伤口及时涂抹 愈伤防腐膜 或 多菌灵药膏);夏季给树干涂白(生石灰:硫磺粉:水 = 10:1:40),防止日灼;避免土壤积水,改良黏重土壤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发现病斑后,用刀刮除腐烂皮层(刮至健康木质部,刮口呈 “梭形”),然后涂抹 5% 菌毒清水剂 30-50 倍液70%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 倍液,或 腐殖酸铜膏;严重病枝及时剪除(剪口距健康组织 5-10 厘米),集中烧毁。

5. 根腐病(根系病害,隐蔽性强)

  • 病原:真菌(如疫霉菌、腐霉菌)
  • 症状:根系腐烂,主根、侧根变为褐色或黑色,皮层与木质部分离,失去吸水吸肥能力;地上部分表现为叶片发黄、枯萎、脱落,枝条干枯,整株长势衰弱,终死亡(拔出苗木可见根系腐烂)。
  • 诱因:土壤积水、排水不良、种植过深、土壤黏重,夏季高温高湿时发病快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农业防治:种植前改良土壤(加入河沙、珍珠岩增强排水);种植坑底部铺 10 厘米碎石 / 秸秆做排水层;避免种植过深(土球顶部与地表齐平);浇水遵循 “见干见湿”,雨天及时排水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,用 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70% 恶霉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,或 25%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 灌根,每 7-10 天 1 次,连灌 2-3 次(每株灌水量根据苗木大小调整,幼苗 10-20 升,大苗 30-50 升)。

二、常见虫害(以刺吸式、食叶类害虫为主)

1. 蚜虫(常见刺吸式害虫)

  • 形态:成虫、若虫体型小(1-3 毫米),体色有绿色、黑色、黄色等,群集在叶片背面、嫩梢上。
  • 危害: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片、嫩梢汁液,导致叶片卷曲、发黄、变形;分泌的蜜露诱发煤污病;严重时嫩梢停止生长,植株长势衰弱。
  • 高发期:4-9 月(繁殖速度快,1 年可繁殖 10-20 代),夏季高温时易爆发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物理防治:初期用高压水枪冲洗叶片背面(冲掉蚜虫);悬挂黄色粘虫板(蚜虫对黄色有趋性),每亩挂 20-30 块。
    • 生物防治:释放天敌(如瓢虫、草蛉、蚜茧蜂),适合生态种植或虫害较轻时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喷施 10%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-3000 倍液25%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000 倍液,或 5% 啶虫脒乳油 1500 倍液;重点喷洒叶片背面和嫩梢,每 7-10 天 1 次,连喷 2 次。

2. 红蜘蛛(高温干旱期高发)

  • 形态:体型极小(0.3-0.5 毫米),体色红色、褐色,肉眼难分辨,群集在叶片背面。
  • 危害:刺吸叶片汁液,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斑点,逐渐扩大为成片黄化区,后期叶片干枯、脱落;高温干旱(温度 25-30℃、湿度 < 60%)时繁殖快,严重时整株叶片落光。
  • 高发期:6-8 月(持续高温干旱天气)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物理防治:增加空气湿度(每天傍晚向叶片喷水,避免正午喷水),抑制红蜘蛛繁殖;及时清除落叶,减少越冬虫源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喷施 20% 哒螨灵乳油 1500-2000 倍液1.8% 阿维菌素乳油 3000 倍液,或 5% 噻螨酮乳油 1000 倍液;红蜘蛛易产生抗药性,需交替用药,重点喷洒叶片背面(红蜘蛛主要栖息处)。

3. 介壳虫(枝干、叶片均易受害)

  • 形态:成虫有蜡质外壳(圆形、椭圆形),体色褐色、黑色,固定在枝干或叶片上;若虫无蜡质,体型小,可爬行。
  • 危害:刺吸枝干、叶片汁液,导致枝条干枯、叶片发黄;分泌的蜜露诱发煤污病;蜡质外壳能抵御农药,防治难度较大。
  • 高发期:5-7 月(若虫孵化期,此时无蜡质,易用药)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物理防治:人工刮除枝干上的成虫(用硬毛刷或湿布擦拭);修剪带虫枝条,集中烧毁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关键抓 “若虫孵化期”,喷施 40% 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25%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,或 48% 毒死蜱乳油 2000 倍液;若成虫较多,可先涂抹 矿物油乳剂(堵塞气孔窒息死亡),再喷施农药。

4. 榆蓝叶甲(食叶类害虫,破坏性强)

  • 形态:成虫体长 8-10 毫米,体色蓝绿色(有金属光泽);幼虫体长 10-12 毫米,黄色,体背有黑色斑点。
  • 危害:成虫、幼虫均啃食叶片,初期咬成小孔,后期啃食叶片成缺刻,严重时将叶片吃光,仅留叶脉,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性。
  • 高发期:5-9 月(1 年发生 2-3 代),幼虫危害高峰期在 6-7 月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物理防治:人工捕捉成虫、幼虫(清晨或傍晚,成虫活动弱);冬季清理树干基部的老皮、落叶,消灭越冬成虫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幼虫期喷施 2.5% 溴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4.5%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500 倍液,或 50% 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;成虫期喷施 20% 氰戊菊酯乳油 2000 倍液,每 7 天 1 次,连喷 2 次。

5. 天牛(枝干钻蛀性害虫,危害致命)

  • 形态:成虫体长 15-30 毫米,体色黑褐色,有白色斑点;幼虫乳白色,体粗胖,钻蛀枝干内部。
  • 危害:幼虫钻蛀主干、主枝的木质部,形成不规则虫道,导致枝干中空、养分水分运输受阻,枝条干枯,严重时整株倒伏死亡;成虫啃食嫩枝、叶片,造成次要危害。
  • 高发期:6-7 月(成虫羽化期),幼虫危害期为 7-10 月。
  • 防治措施
    • 物理防治:人工捕捉成虫(清晨或傍晚,成虫在枝干上活动);发现枝干上有新鲜虫粪(黄褐色木屑状),及时用铁丝伸入虫道刺杀幼虫。
    • 化学防治:向虫道内注入 40% 氧化乐果乳油 50 倍液 或 80% 敌敌畏乳油 100 倍液,每虫道注入 5-10 毫升,然后用泥土封堵虫道口;成虫期喷施 2.5% 溴氰菊酯乳油 1500 倍液,喷洒主干和主枝,每 10 天 1 次,连喷 2 次。

三、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(减少用药,提高防效)

  1. 预防为主
    • 种植前改良土壤,避免积水;合理密植,保证通风透光;
    • 定期修剪病弱枝、过密枝,及时清除落叶、杂草;
    • 合理施肥(氮磷钾搭配),增强植株抗逆性,避免氮肥过多导致徒长;
    • 夏季给树干涂白,防止日灼和冻害,减少伤口(病菌、害虫入侵通道)。
  2. 对症下药
    • 叶部发黄、有斑点→先判断是叶斑病(有明确病斑)还是蚜虫 / 红蜘蛛危害(有虫体或蜜露);
    • 枝干腐烂→刮除病斑 + 涂药,严重病枝及时剪除;
    • 煤污病→先治虫(蚜虫、介壳虫),再治病。
  3. 科学用药
    • 避免滥用农药,交替使用不同类型药剂(如杀菌剂交替用三唑类、苯并咪唑类),防止抗药性;
    • 施药时间选择清晨或傍晚,避免正午高温(易产生药害);
    • 严格按说明书控制用药浓度,避免浓度过高灼伤叶片。
通过以上分类防治,可有效控制金叶榆常见病虫害,确保植株健康生长,保持其观赏价值。
上一篇: 已经到达第一篇 下一篇: 夏日栽培金叶榆有哪些留意事项
[向上]